100年前,叶圣陶教育思想从甪直出发
点击上方“民进网”可快速关注
4月18日,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甪直古镇,迎来了一场隆重的纪念活动。“纪念叶圣陶先生到甪直执教100周年大会暨《叶圣陶甪直文集》首发式”,在叶圣陶纪念馆举行。
4月18日上午,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亲笔题写的“甪直叶圣陶研究中心”在甪直举行揭牌仪式,民进中央副主席、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朱永新出席活动并揭牌。
叶老风范 深受世人景仰
朱永新说,叶圣陶先生在我国现代文化史、教育史和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。他的思想、实践和业绩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贡献,他的道德风范深受世人的景仰。在叶老墓旁、纪念馆边、叶老笔下《三棵银杏树》中描绘的古银杏树下,共同纪念叶圣陶先生到甪直执教100周年,就是为了缅怀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学识,令人瞩目的工作成就和虚怀若谷的道德风范。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,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,塑造时代要的核心价值观,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甪直任教 教育实践起航
甪直,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、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国水乡文化古镇。1917年春,叶圣陶应吴宾若等同学的邀请,到甪直任教,开始了他的教育、文学实践。在这里,叶老对教材、课程、教法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实践,启迪新知识,传播新文化,通过教育改革和文学创新来影响家庭,改造乡村,服务社会,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斗争,为日后形成叶圣陶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。
执教六年 叶老硕果累累
在甪直的6年,叶圣陶创办“生生农场”,让学生懂得“粒粒皆辛苦”的道理;开办“商店”,引导学生在书籍、纸张、笔墨的买卖中学会算账;开办“银行”,由学生来管理,养成节俭的好习惯;开设“博览室”,汇集当地的文物,激发学生热爱乡土的感情。他还在甪直首创“语体文教授”,上课不用书本,侧重于“口说”和“田野调查”,开创了近现代白话教育的新时代。
在这6年里,叶圣陶创作了30篇小说,23篇童话,13篇散文,19篇诗歌,4篇戏剧(文艺理论)。为此,由北大中文系教授、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商金林主编,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40万字的《叶圣陶甪直文集》在活动上进行了首发仪式。
芳春平仲绿。齐聚1500岁的银杏树下,奉上叶圣陶的作品《三棵银杏树》,以深切缅怀叶老——
三棵银杏树
我家屋后有一片空地,前边和右边沿着河,左边是人家的墙。三棵银杏树就站在那里。一棵靠着右边,把影子投到河里。两棵在中央,像两个亲密的朋友,手牵着手,肩并着肩。
三棵银杏树有多大的年纪了,没有人知道。父亲说,他小时候,树就这么高这么大了,经过30年的岁月,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。
三棵树的主干都很直,支干也是直的多,偶然有几支屈曲得很古怪,像画上画的。每年冬天,赤裸的支干上生出无数小粒。这些小粒渐渐长大,最后像牛的奶头。
到了春天,绿叶从奶头似的地方伸展出来。我们欢喜地说:“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!”空地上有了这广大的绿荫,成了最好的游戏场所,我们在那里赛跑、唱歌、演戏。经过的船常常停泊在右边那一棵的绿荫下面,摇船的歇口气吸一管烟,或者煮一锅饭。这时候,一缕缕烟就袅袅地升起来了。
银杏树的花太小了,很容易就被人忽略。去年秋天,我一边拾银杏果,一边问父亲:“银杏树为什么不开花?”父亲笑着说:“不开花哪儿来的果?待来春留心看吧。”今年春天,我看见银杏树的花了,那是很可爱的白里带点儿淡黄的小花。
说起银杏果,不由得想起“烫手啰,热白果”的叫卖声来。白果是银杏树的种子,炒熟了,剥掉壳,去了衣,就是绿玉一般的果仁,虽然不甜,却有一种特别的清香味,我们都喜欢吃。
秋风阵阵地吹,折扇形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。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,我们拍手叫道:“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!”等到黄叶落尽,三棵老树又赤裸裸的了。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然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,好久好久不动一动,衬着天空的背景,正像一幅古画。
叶圣陶(1894—1988),原名叶绍钧,字秉臣、圣陶,江苏苏州人,现代作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,有“优秀的语言艺术家”之称。1949年后,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、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;历任民进中央副主席、主席、名誉主席。
(本文素材由民进苏州市委会、《光明日报》等提供)
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了解民进更多资讯